在电视剧《大决战》第二十五集中有这样搞笑的一幕:傅作义偷袭西柏坡计划失败,老蒋用上海俚语骂人,那句话既是骂郑挺锋,也是在骂傅作义新宝策略,傅作义原话复述,就变成了骂老蒋,好笑的是老蒋即使听出来了,也只能干瞪眼无法反驳。
当时的老蒋暴跳如雷:“叫这个郑挺锋是去直捣黄龙的,没有人让他去丢人现眼,瘪三,上上下下都是瘪三!”
九十四军中将军长郑廷峰的上面,就是华北“剿总”上将总司令傅作义,下面就是师长团长,郑挺锋当时还在偷袭的路上挨揍,老蒋骂的自然就是傅作义了。
傅作义也不是好惹的,他看起来低眉顺眼,但说话却暗藏玄机:“‘总统’说得没错,上上下下,都是瘪三。”
老蒋这把眨巴眼睛,一时间不知如何还嘴:傅作义的下面是郑挺锋,上面就是老蒋,而老蒋在上海是真当过瘪三,还因为争风吃醋挨过王陵基耳光的。
据说“瘪三”原本是英文(begsir,乞讨、乞丐之义),经“洋泾浜改良”为“瘪生”,又因上海方言中“生”、“三”音近,而被称为“瘪三”,指的是城市中无正当职业、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其形象特征为瘦弱、衣衫褴褛,同时小流氓、无赖也被称作“瘪三”,而帮会大佬则被称为“闻人”。
老蒋在上海滩曾拜黄金荣为“老头子”,而且在帮会中地位不高,确实当过相当长时间的“瘪三”,他情急之下口不择言,被傅作义逮住机会,不动声色地反唇相讥新宝策略,实实在在地吃了一个哑巴亏。
隔着屏幕,我们都能看到傅作义压不住的嘴角,和老蒋脸上挂不住的尴尬:辽沈战场打不过,就想出了偷袭西柏坡这个损招儿,这事儿做得确实很瘪三。
傅作义提出偷袭西柏坡的“奇计”,一方面是抱着侥幸心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自己的主力部队在老蒋“哀求”下调往辽沈,对他来说,是成功不成功都无所谓,但在老蒋看来,那却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这种打不过就使阴招的做法,确实很,当时杜聿明对此也颇有微词:“这就是傅作义的惊天计划?倒也真够穷极无聊的,一代名将傅作义堕落如斯,放着真正的战略决战不搞,去搞这种投机取巧的下三滥招数,就不怕丢脸吗?”
我们可以说电视剧在部分演员选择和部分情节处理上有瑕疵,但其中绝大多数人物的台词,还是有历史依据的,比如杜聿明说傅作义“穷极无聊”,那原本就是我方电台广播的原话。
傅作义的偷袭计划,时任华北“剿总”政工处上校副处长的由竹生全程参与并在在郑挺锋的部队中充当联络官(监军)的人物,他很清楚傅作义的真实目的,他在《偷袭石家庄经过》一文中回忆:“傅作义想用围魏救赵的方法,提出了援晋兵团偷袭石家庄的计划:如果能乘虚而入,直取石家庄,那将直接威胁平山县西柏坡的安全,围攻太原的解放军势必回师援石,这样既可解太原之危,又可借机将华北‘剿总’的部队调到平汉线上,造成一种紧张气氛,从而杜绝蒋介石再从华北调兵的企图。”
傅作义告诉由竹生,他决定调第九十四军郑挺锋的三个师为主力(该军有四个师)新宝策略,再配上第一〇一军刘化南的第三十二师、包头的新编骑兵第四师及骑兵第二师鄂友三部配合,袭击石家庄,如步兵顺利到达滹沱河,即命骑兵进袭平山县西柏坡,由美式武器装备的“国防部”驻华北的新式技术大队队长杜长城同去搞爆破。
傅作义特别叮嘱由竹生:“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必须掌握住:绝对不能使军队受到损失,打不打石家庄是次要的,要保证军队能随时撤回。”
通过由竹生的回忆,我们发现傅作义的偷袭石家庄也好,突袭西柏坡也罢,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忽悠老蒋而保存自己的实力。
我们看当年的军装就会发现,蒋家王朝的部队,有的是笔挺的将校呢,有的就是各种颜色的土布,傅作义和冯玉祥穿的,跟老蒋嫡系部队不一样,就连阎锡山的部队,也是另外一个打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傅作义跟阎锡山也算一个系统的,只不过不叫“晋绥军”而已。
老蒋当年连军装都不能统一,就更别提在军事调动上令行禁止了,老蒋和各路军阀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军阀们低声下气向老蒋要装备和军饷,层层削减后连吃饭都不够;到了关键时刻,老蒋需要调动非嫡系部队,也得拉下脸皮苦苦哀求,有时候军阀甚至还会跟他大吵大骂。
傅作义好歹还给老蒋一点面子,白崇禧则直接开骂,时任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兼十四兵团司令的宋希濂在《淮海战役期间蒋介石和白崇禧的倾轧》(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一辑)中回忆:“双方交锋了几十个回合,一次电话讲了半个多钟头,毫无结果。蒋介石气得满面通红,胡子都翘起来了。他将电话机使劲往桌上一摔,用他那宁波土话,骂了一声‘娘希匹’。”
老蒋用宁波话骂白崇禧,用上海话骂傅作义,这都是穷极无聊的表现,也是他惯用权术与诈术的结果,用傅作义的话来说,老蒋集团上上下下都是瘪三,大瘪三拿中瘪三没办法,打一仗败一仗。
老蒋想让杂牌军当炮灰,嫡系部队和杂牌部队都想保存实力,所以一支部队被包围,所有的救援部队都爬得比乌龟还慢,张灵甫、王耀武、黄百韬、黄维对此应该都有切肤之痛,如果他们有机会面对老蒋或其他“友军”,可能就不是只骂瘪三那么客气了。
老蒋奈何不得傅作义,也指挥不动阎锡山、白崇禧、卫立煌,万般无奈之下,也就只好骂街了,笔者虽然没有找到杜聿明那句评语的出处,但却认为那句话说得一点错都没有:像老蒋、傅作义那个级别的人物,应该考虑的是战略大局,鼠窃狗偷的伎俩,即使成功了也改变不了大局——当年胡宗南进了延安,转了一年也没能找到真正的目标,郑挺锋就是真到了西柏坡,还不是照样扑空?
实事求是地说,老蒋和傅作义偷袭石家庄的计划确实很小家子气,他所谓的“斩首行动”贻笑大方,我军当时要想取老蒋和傅作义的首级如探囊取物,只不过是不屑为之而已。
我们细看相关史料就会发现,在胡宗南、白崇禧、戴笠、徐恩曾乃至陈诚、顾祝同、老蒋的身边,都有我们的人,除掉他们易如反掌而没有动手,是因为我们要正大光明地击败他们,而老蒋和戴笠,则习惯用瘪三手段,一门心思想往延安派遣特务搞刺杀,结果他们明里打不过,暗战也不行,最后是芝麻没捡到,西瓜也丢了。
老蒋和傅作义互骂瘪三“”虽然是电视剧演绎,但却完全符合史实,当年的蒋氏集团,确实是同床异梦,明里暗里互相谩骂是家常便饭,您说老蒋的失败,岂不是历史的必然?
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