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台湾日月潭涵碧楼内盛宝优配,蒋介石与蒋经国父子,还有记者兼作家曹聚仁,共同拟定了六项“回归祖国”的条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把“厦门与金门”合并为一个“自由市”。那一刻,统一似乎近在眼前。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历史巨变,让这一切戛然而止。
那么,这六项条件究竟是什么?蒋介石父子真的动过回归的心思吗?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得从新中国成立后说起。
秘密使者的来往
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央准备武力收复台湾。蒋介石忧心忡忡,1950年3月,他对蒋经国说:“我要派人去大陆,探探和谈的可能性。”于是,经蒋经国安排,原国民党将领李次白成为秘密使者。李次白的妹妹正好嫁给了陈毅的哥哥,这层关系让他更适合执行任务。
李次白辗转来到大陆,与陈毅见面。北京方面也出于意外,开始考虑和平统一的可能。但没过多久,朝鲜战争爆发,蒋介石立刻中断了这一进程。这次接触远算不上谈判,只能算一次试探。
展开剩余81%周恩来与毛泽东的善意
1955年,周恩来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和平解放台湾”,毛泽东也强调“和为贵”。这让一位热心统一的老人章士钊看到了机会,他自告奋勇,充当沟通桥梁。
中央甚至给蒋介石写了一封信,提出四点诚意条件:
1. 外交由中央统一,军政大权仍由蒋介石掌控;
2. 中央愿意为台湾拨款建设;
3. 社会改革可慢慢推进,尊重台湾情况;
4. 彼此不再从事破坏对方的行动。
信的结尾引用了诗句:“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暗指蒋家祖宅得到妥善保护。蒋介石看后沉默良久,虽动容,却仍犹豫不决。
大陆的诚意与台湾的摇摆
毛泽东多次提出,台湾若回归,“一切照旧,甚至可以继续实行三民主义”。周恩来也明确表示,蒋介石若愿意,可继续担任中央职务,蒋经国能进人大或政协。
之后,蒋介石派宋宜山与大陆的李维汉展开了第一次正式会谈。北京提出四点条件,包括台湾作为自治区、蒋介石继续执政、美国撤出台湾海峡等。宋宜山认为诚意满满,但蒋介石却嫌“大陆说好话太多”,最终搁置。
与此同时,另一位重要人物曹聚仁登场。他与鲁迅、叶挺、陈毅等人关系深厚,也积极参与两岸沟通。蒋介石从他口中得知祖宅受到保护,心中再次触动。然而,美国对台湾的援助增强,让蒋介石一度幻想“反攻大陆”,心意再次摇摆。
炮火与谈判并行盛宝优配
1958年,毛泽东下令炮击金门,以震慑国民党军队。经过数月激战,国民党伤亡惨重,蒋介石意识到没有美国支援,台湾无法独立支撑。此时,他又派曹聚仁赴京继续试探。毛泽东提出的条件依旧宽松:军队保留、三民主义照行、不强制裁军。
到了1963年,大陆正式提出“一纲四目”,核心依旧是:台湾回归,其余尊重蒋介石处理。内容与此前条件几乎一致,只是更明确了陈诚的角色。
日月潭六项条件
经过多年往来与反复权衡,1965年7月,在涵碧楼,蒋介石父子和曹聚仁提出了六项条件:
1. 蒋介石及老部下可安全回大陆,定居浙江以外地区,蒋仍为国民党总裁;
2. 蒋经国担任台湾省长,台湾交出外交和部分军事权,其余内政自理;
3. 台湾不得接受外国援助,北京按照美援规模补贴;
4. 空军、海军并入大陆,但陆军保留四个师;
5. 厦门与金门合并为“自由市”,作为缓冲区;
6. 国民党官员待遇不变,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提高。
这六项条件显示了蒋介石父子的妥协与回归意愿。但就在这关键时刻,时代的巨变再次打断了谈判。
失之交臂的机会
此后,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再次改变了两岸的格局。章士钊年事已高,1973年在香港去世,曹聚仁也早已离世。1975年,蒋介石去世,第三次秘密谈判随之终止。
纵观数十年,台湾与祖国统一数次近在咫尺,却总因国际局势或关键人物的去世而功亏一篑。若当年的中国更强大,或许历史早已改写。如今的我们更加坚信:统一虽曲折,但终将实现。
台湾,是祖国的游子,迟早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发布于:天津市通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